2010-11
康健雜誌144期
作者:曾慧雯
口角發炎、皮膚乾裂、鼻出血、便秘、哮喘燥咳。
「銀燭秋光冷畫屏,輕羅小扇撲流螢;天階夜色涼如水,臥看牽牛織女星。」即使白晝依然豔陽高照,但入夜後的涼意卻已沁人心脾,清楚宣告秋天的到來。
不過,明明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,為什麼身體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?不自覺想要乾咳幾聲、鼻子開始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、皮膚乾燥脫皮……,身體缺乏水分滋潤,當心「秋燥」症狀纏上你。
現代人最常見的5種秋燥症狀分別是口角發炎、皮膚乾裂、鼻出血、便秘與哮喘燥咳。中醫解釋,秋燥最容易傷害到肺系統,包括口、鼻、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;另外,由於肺和消化系統互為表裡,所以有些人也會出現便秘症狀。
年長者、夜貓子最容易出現秋燥症狀
時序入秋,門診已陸陸續續有患者因秋燥困擾前來求診,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針傷科主任陳萍和發現 :
大部份患者分不清楚秋燥與燥熱、過敏及感冒的不同,自己亂吃藥當然沒效。
陳萍和說,到了秋天,有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咳嗽現象,但通常只是乾咳且感到口乾舌燥,不會頭痛、喉嚨痛、流鼻涕,就有可能是秋燥引起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申一中也說,常看到有些秋燥患者以為自己只是火氣大,自行服用黃連等苦寒藥,或是猛喝青草茶想要降火,結果燥症沒有消,反倒因為過度寒涼導致腸胃不適。
平時體質偏燥、年紀大、常熬夜、不當飲食的人,比較容易產生秋燥症狀,秋天時,流鼻水、氣喘及咳嗽也更容易被誘發,還有人因為鼻過敏狂打噴嚏,導致鼻黏膜過於脆弱而流鼻血。
身體乾燥缺水也是一大秋燥困擾。申一中建議多攝取水分,預防便秘及口角炎,夏秋換季時勤擦乳液、護唇膏,否則等到冬季出現嚴重脫皮、搔癢或乾裂情形時,再怎麼滋潤補強,效果也有限;若是皮膚偏乾燥的人,秋冬也不宜常泡溫泉,以免皮膚的油脂被熱水帶走。
除了外在保濕外,內在的保養也很重要。中醫師最常使用的方法,就是透過正確飲食來滋潤五臟六腑。
去秋燥性平、滋潤的食物是首選
秋天該吃什麼?中醫師的答案是:平潤的食物最好。
例如梨(生吃或蒸熟再吃均可)、百合、玉竹、沙參、石斛、荸薺、枸杞等,可以潤心肺、養胃陰,陳萍和說。
作家魯迅經常到各處演講,話講多了喉嚨難免不適,他最喜歡吃風乾的荸薺,不但有助化痰,還可以潤喉、潤肺;在魯迅寫給廣西朋友的信中也曾經提到,他早已耳聞桂林的荸薺清甜鮮脆,只可惜無福親臨一嚐。
而帶有膠質或是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「潤」的效用,例如銀耳、海帶、山藥、蓮藕、秋葵、菇類、海參、海蜇皮等。
《紅樓夢》第45回中提到,林黛玉只要每到春分、秋分必患咳嗽,遍尋名醫也無法治癒;某日寶釵探望黛玉時特別叮囑她別吃太多人參肉桂的藥方,怕太熱,反要她吃些冰糖燕窩,最是滋陰補氣。
寶釵建議黛玉食用燕窩來治秋燥,中醫師也同意。「有錢的人吃燕窩,沒錢的人可以吃白木耳,潤的效果是差不多的,」陳萍和笑說。
他也曾聽說過有老中醫吃豬腳養生,就是因為豬皮富含膠質可潤燥,但若是平常較少運動的人,怕吃豬腳太油,可以改攝取植物膠質。
另外,含有油脂的堅果類,例如芝麻、杏仁、煮熟的花生等,也可以達到滋潤、潤腸消便秘的功效。
至於炸烤、辛辣等燥熱的食物則應儘量避免,以免耗傷津液、加重秋燥症狀。
多喝水去秋燥晨起吃粥健脾胃
想去秋燥必須「養陰」,而「養陰」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。
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,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。陳萍和建議,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,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,腸子開始蠕動,就會想上廁所,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;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,因為人的脾胃「喜溫忌寒」,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。
多喝水很重要,喝水的方法也要注意。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說,喝水時最好一小口一小口地喝、少量多次,不要一次灌太大口,否則身體無法有效吸收、分佈。「喝太大口的水,就像忽然間下起大雨一樣,尤其是循環差、經絡容易阻滯的人,身體局部會鬧水災,也就是水腫,」他提醒。
另外,中醫師還有一個補水小祕方,那就是喝蜂蜜水。蜂蜜可以潤燥、清熱,有潤肺止咳、潤腸通便、滋潤肌膚的功效,與水調和喝下,既可補充水分,又可以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許多乾燥症狀,還能抗衰老,是秋季養生的簡單良方。
不過,由於蜂蜜內可能含有某些厭氧菌,嬰幼兒、腸胃道過於敏感,或是吃甜食容易泛胃酸的人應避免食用,陳萍和說。
喜歡喝茶的人,秋天可以用杭白菊泡茶,半發酵的烏龍茶也是不錯的選擇,適度飲用有助於潤喉生津、清除體內積熱。
兼具補充水分與潤燥兩大好處的飲食就要屬吃粥了。
陳威達說,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,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,尤其是脾胃虛、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,吃粥有助健脾胃、補中氣。百合粥、銀耳粥、杏仁粥、蓮子粥、堅果粥與芝麻糊等,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。
中醫師提醒,老年人、體質較虛弱者,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,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,多喝水、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,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。
早睡早起多做緩慢放鬆的運動
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中醫的養生觀和四季運行之道緊密相繫。「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,小宇宙要和外界的大宇宙互相對應,」陳威達解釋。
秋天應該早睡早起、增加睡眠時間,以斂陰養氣。
此外,秋天氣溫多變化,最好採「洋蔥式穿法」,多準備幾件長短衣褲,依溫度適時增減衣物。
陳威達建議不妨應用古人的「秋凍養生法」來健身,也就是在天氣微微有涼意時,先別急著添加厚衣物,而是要讓身體逐漸適應秋天的涼意,藉此鍛鍊身體,以培養抵禦冬季寒氣的能力。
起居有度,再做一些聚氣、內斂的運動,能夠有效鍛鍊體魄,安度秋冬。陳威達說,秋冬季節注重收斂精、氣、神,因此,適合秋天的運動模式,應該具備緩慢、自在、放鬆、持續、柔緩圓形、動靜協調、動作對稱、注重自我進步等特質,例如氣功、太極、瑜伽、散步、健走、慢跑、游泳、打坐、冥想和呼吸吐納等。
他表示,西方式的運動,例如球類等,大多都是競速、競爭性質,然而運動只要一有競爭性,心緒就無法平靜;適合秋冬季節的運動應該是放鬆的,運動時最好不帶任何思緒,讓身體自然運作,身心靈才能真正結合、有效養生。
運動時心情的放鬆,可以帶動身體的放鬆,讓氣血運行順暢、經絡暢通,進一步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。
要能符合放鬆、緩慢、繞圓、對稱等條件,陳威達通常建議民眾到公園找兩棵樹繞8字散步,就能達到收斂氣血、聚精養神的效果。